汽車制造業有望成為濟南工業領域首個千億級行業
摘要:汽車制造業有望成為濟南工業領域首個千億級行業
記者從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,今年上半年,濟南市三大產業、高新技術產業繼續穩步發展。企業效益提升,投資結構也有所改善。在城鄉一體化、大平臺整合和招商引資方面均有突出表現。
產業結構調整優化,動能轉換明顯加快。一是服務業繼續發揮主引擎作用。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8.4%,占全市生產總值的60.7%,同比提高1.3個百分點。物流、信息、商務、研發等現代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增長21.5%,占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比重提高2.1個百分點。二是工業轉型加快,鋼鐵、石化行業增加值分別下降11.4%和28.7%,汽車制造業大幅增長72.4%,有望成為工業領域首個千億級行業。機械裝備、電氣器材、醫藥等先進制造業均增長20%以上。國內首款氫動力碼頭牽引車在濟南成功下線。三是農業現代化扎實推進。新增農民合作社236家、家庭農場247家,土地流轉率較年初提高了5.5個百分點。四是新技術新產業加快崛起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4.8%,預計較年初提高1.1個百分點。全國首個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浪潮,大數據產業基地簽約企業28家,黨政機關量子通信專網通過測試。
質量效益穩步提升,投入結構繼續優化。一是財政質量較好。稅收比重占78.2%,高于上年同期1個百分點,高于全省平均8.1個百分點。二是企業效益明顯轉好。前5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9.1%,利潤增長11.9%,虧損企業由一季度的291家減少到257家。辦公寫字樓、商業用房去庫存周期分別減少到23.4個月和31.1個月。三是投資結構改善。實體經濟投資、民間投資分別增長18.7%、22.7%,分別高于全部投資增速2.3和6.3個百分點。工業、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4.9%、13.4%。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7.4%,占服務業投資比重下降2.7個百分點。
改革舉措加快落地,發展后勁大幅增強。一是大部制改革率先突破。在全國率先構建起大交通、大建設、大水務、大旅游、大外事、大綠化的體制格局,打破了條塊分割體制和城鄉分治格局,為城鄉一體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。二是大平臺整合基本完成。打破以區域劃分的投融資體制,整合組建了新的六大投融資集團,將28個市直部門188家企業的優質資產一并注入新成立的六大集團。三是招商引資成果豐碩。引進市外投資758.9億元,增長35.2%,同比提高9.3個百分點。上半年新簽約項目總投資1519.3億元,繼續位列全省首位。工銀安盛資產管理公司確定落戶,蘇寧齊魯綜合物流中心等物流項目簽約落地,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意向入駐國際醫學科學中心。四是市場群體發展壯大。試行登記注冊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新登記各類企業2.7萬家,注冊資本3602.6億元,分別增長7.7%和47.1%,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減免稅款325.9億元。五是人才工作實現突破。出臺“人才新政30條”,新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(團隊)94名(個)。高新區獲批我省唯一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。
產業結構調整優化,動能轉換明顯加快。一是服務業繼續發揮主引擎作用。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8.4%,占全市生產總值的60.7%,同比提高1.3個百分點。物流、信息、商務、研發等現代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增長21.5%,占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比重提高2.1個百分點。二是工業轉型加快,鋼鐵、石化行業增加值分別下降11.4%和28.7%,汽車制造業大幅增長72.4%,有望成為工業領域首個千億級行業。機械裝備、電氣器材、醫藥等先進制造業均增長20%以上。國內首款氫動力碼頭牽引車在濟南成功下線。三是農業現代化扎實推進。新增農民合作社236家、家庭農場247家,土地流轉率較年初提高了5.5個百分點。四是新技術新產業加快崛起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4.8%,預計較年初提高1.1個百分點。全國首個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浪潮,大數據產業基地簽約企業28家,黨政機關量子通信專網通過測試。
質量效益穩步提升,投入結構繼續優化。一是財政質量較好。稅收比重占78.2%,高于上年同期1個百分點,高于全省平均8.1個百分點。二是企業效益明顯轉好。前5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9.1%,利潤增長11.9%,虧損企業由一季度的291家減少到257家。辦公寫字樓、商業用房去庫存周期分別減少到23.4個月和31.1個月。三是投資結構改善。實體經濟投資、民間投資分別增長18.7%、22.7%,分別高于全部投資增速2.3和6.3個百分點。工業、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4.9%、13.4%。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7.4%,占服務業投資比重下降2.7個百分點。
改革舉措加快落地,發展后勁大幅增強。一是大部制改革率先突破。在全國率先構建起大交通、大建設、大水務、大旅游、大外事、大綠化的體制格局,打破了條塊分割體制和城鄉分治格局,為城鄉一體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。二是大平臺整合基本完成。打破以區域劃分的投融資體制,整合組建了新的六大投融資集團,將28個市直部門188家企業的優質資產一并注入新成立的六大集團。三是招商引資成果豐碩。引進市外投資758.9億元,增長35.2%,同比提高9.3個百分點。上半年新簽約項目總投資1519.3億元,繼續位列全省首位。工銀安盛資產管理公司確定落戶,蘇寧齊魯綜合物流中心等物流項目簽約落地,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意向入駐國際醫學科學中心。四是市場群體發展壯大。試行登記注冊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新登記各類企業2.7萬家,注冊資本3602.6億元,分別增長7.7%和47.1%,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減免稅款325.9億元。五是人才工作實現突破。出臺“人才新政30條”,新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(團隊)94名(個)。高新區獲批我省唯一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。